管理功夫分为基础和精微
功夫有两种,一种叫做基础功夫,一种叫做精微功夫。基础功夫就是把学来的管理知识在实践中印证,看看它们合不合用。如果觉得合用,还要进一步在行动当中去修正,这样才能够增强效果。这种基础功夫只能够保健,不能够治病。很多人问:“我练了功夫,是不是不用看医生了?”其实不然,你有功夫,生病了还是要去看医生。因为真...
练力不练功到头来一场空
中国有一句老话,练力不练功,到头一场空。什么叫做练力呢?就管理来讲,我们多听、多看一些管理理论,就是练力。不练力,管理理论掌握得再多,也发挥不了效用。但只是练力,不见得有功夫,我们还要把听来的、看来的管理理论,在实际中加以运用,在实践中体验,才会磨炼出一身功夫来。这句话听起来有点奇怪,既然我练了“力...
引言-中国式管理重视管理功夫
中国企业究竟怎么管?这个问题困扰我们多年。我一直倡导中国的企业要靠中国式管理。而推行中国式管理,除了掌握必要的理念外,还要重视管理功夫。管理功夫,简单地说,就是管理方面的功夫。中国功夫一直是很神奇的,但看的人多,会的人少。因为没有功夫的人,看到别人有一套功夫,通常会有两种反应:一种是很怀疑,这算什么...
用王道文化与对方相处
在讲演结束之前,我还有话要说。在21世纪,中国在经济上将会有巨大的发展。即使将我们日本企业的协助,以及日本政府的援助搁在一边,我相信中国仅仅依靠自己的力量,也能够实现经济的大发展,大概不需要多长时间,中国就能跨入世界经济大国的行列。这样的话,中国或许会依托经济实力强化军事力量,走上军事大国的道路。亚...
日本企业应该变身为具备商社机能的公司
第三,日本的生产企业应该变身为具备商社机能的公司。我刚才讲到,日本的厂家是为了廉价生产优质的产品,才把生产据点转向了中国,而且今后还会有更多的生产据点转向中国。这样,日本就必然会出现所谓制造业的空洞化,其结果,日本的国际收支就会恶化。为了预防这种情况,我提出要将一部分制造业留在日本。但即使如此,要将...
应该把中国看作巨大的市场
第二,不是只把中国作为一个制造据点,还要把中国看作一个巨大的市场,由此展开经营活动。据说日本的人工费是全世界最高的。日本的制造业在这种高昂的人工费条件下,为了把优良的产品以尽可能低的成本生产出来,这才来到中国。但是,不是把中国单纯作为制造据点,只考虑“低成本中国”,而要考虑中国是一个巨大的市场,这一...
日本企业今后应走的道路
另外,进入中国的时候,我认为必须注意下述事项。第一,作为向中国转移生产据点的日本企业,我认为,不管怎样,还是有必要将附加价值高的产品制造据点留在日本国内。这里有几点理由。首先,刚才已经提到,所有的日本制造业如果都把生产据点转移到中国,日本的贸易收支有可能跌入赤字。原本日本这个国家就靠加工贸易立国,靠...
首先保证对方的利益:京瓷进入中国
虽然只有很少一点经验,但我想说一说我进入中国时的情况。京瓷进入中国,就是刚才讲到的,是从“委托生产”的形式开始的。首先,租借中方的楼房,将京瓷的制造装置、设备搬进去,无偿借给对方。然后,京瓷的制造负责人和与制造有关的技术人员从日本派过去,负责工厂的运行。作业人员以及现场的管理人员,全部由委托生产的中...
进入中国不可或缺的“自利利他的精神”
如果进入中国是不可避免的途径,那么日本企业进入中国,要最大限度地追求自身利益当然很重要,但同时,合作对方的中国企业、中国这个国家、地区社会,也都必须能够通过与日本企业合作,获取足够大的利益。我认为,也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说进入中国是成功的。与我们日本企业想获得利益相同,对方也想趁这个机会获利,那是理所...
构建中日共同发展的关系
这类意见多了,同时,听到撤退回来的日本经营者讲“有些中国人不诚实”“有拜金主义倾向”等,据说这就在日本国民中滋生了对中国的厌恶感。或许确实存在着这种倾向。但是,即使存在这样的情况,我依然认为,日本企业进入中国,建立中日共存共荣、共同发展的关系,是绝对必要的。众所周知,日本在21世纪存在少子高龄化的问...
为什么出现“中国威胁论”
近来,随着中日关系日趋密切,在日本“中国威胁论”开始抬头,这让我非常担心。21世纪的中日关系,应该是在相互友好的基础之上谋求两国共存共荣。我一直认为,营造这种良好的环境非常重要。站在这个视角上,我想结合日本企业进入中国的形态,来探讨现在在日本产生“中国威胁论”的原因。最近,日本有很多企业为了寻求生产...
经营为什么需要哲学:“中日企业经营哲学国际研讨会”摘录
不久前,在天津培训中心举办的“第一届中日企业经营哲学国际研讨会”上,我以“经营为什么需要哲学”为题做了讲演。当时那位中国干部也在场,还有来自各方面的好几百人参加。但是,实际上,我内心就想讲给他一个人听。我把这次讲演的一部分内容跟大家讲一讲。回顾历史可以发现,资本主义诞生于基督教社会,特别是伦理道德严...
在中国开展事业的实例
大家作为企业经营者都在开展自己的事业。最近,我在经营中又碰到了这个“情”和“理”的问题,让我陷入深思。京瓷准备在中国大规模开展事业,为此提拔了一位中国干部。因为是中国人当然中文很好,又在日本留学,日语很流利。不仅如此,他还能使用电脑,能写出漂亮的日语论文和信件,另外,还能讲英语写英语。他才能突出,反...
关于“情”和“理”:从《心法:稻盛和夫的哲学》谈起
下面讲第二个话题,在《心法:稻盛和夫的哲学》中有“关于情和理”这一章。我想围绕这个题目来说一说。在这一章里我是怎么说的,我先给大家读一下。如果问我,在我心目中最受尊敬的人、最理想的人物是谁,那么在我脑海里首先浮现出来的,就是刚刚说到的西乡隆盛。明治新政府诞生以后,西乡移居东京,虽然领着高薪,却住在市...
实例三:顺利并购AVX公司
“有情有义帮别人,帮人也帮己”,这句话在并购美国AVX公司中也体现得淋漓尽致。AVX公司是位于美国东海岸南卡罗莱纳州的企业,大约10年前由京瓷收购。这一期AVX的经营非常辛苦。前一期(2001年3月期)的决算换算成日元,销售额达2800亿日元,利润为900亿日元,税前利润超过30%,是一个很了不起的...
实例二:救助照相机企业雅西卡
再举一个例子。1983年京瓷救助了雅西卡公司,那是京瓷救助沙巴耐特工业4年以后的事情。当时,雅西卡濒临破产,远藤良三社长托人介绍找到京瓷,希望京瓷出手相救。那时,照相机已经是一个成熟的产业。雅西卡过去也曾经是名门企业,但当时已排在相机行业的末尾。所以,虽说伸出援手,但过程非常辛苦,照相机事业难见起色...
实例一:三田工业的重建
做好事就有好的结果,做坏事就有坏的结果。想好事就有好的事情发生,想坏事就有坏的事情出现。比起“命运”,这样的“因果报应的法则”具有更大的力量。在这一章中我阐述了这个观点,我刚才也读了,最后我归结为一句话:“要天天思善行善。”其实,就在几天前,我们召开了京瓷集团内部的国际经营会议(全世界京瓷集团的经营...
“命运”和“因果报应的法则”:从《心法:稻盛和夫的哲学》谈起
今天是今年最后一次塾长例会,我想从出版不久的《心法:稻盛和夫的哲学》(PHP研究所出版发行)中抽出两段进行讲解。首先我想讲一讲“因果报应的法则”。一直以来,我以“人生是什么”为题,跟大家讲述了“命运”和“因果报应的法则”。所谓“因果报应的法则”,就是想好事、做好事,为他人尽力的话,结果不仅是帮助了别...
神的启示平等赐予每一个人
所有这些技术开发最初都不过是小小的灵感,忽然来的念头。这是神灵让我们意识到的,所以或许能够称为神的启示。今天讲的都是有关技术开发的事情,但是,我们如果想要度过一个幸福的人生,神灵也会给予我们走上幸福道路的启示,然而,绝大多数人都会忽视这样的启示,不肯进行认真的思考。决定人生的关键,就是能否把这种意识...
“这才是本命”:多晶硅太阳能电池的开发
最后讲一讲太阳能电池的开发。现在京瓷正在生产太阳能电池,但着手开发是30多年前的事情。因为有第一次石油危机的教训,开发能够替代石油的新能源成为话题。当时人们认为,作为替代能源,应该利用天然的清洁能源,所以全世界都开始研究太阳光发电。当时太阳光发电已经存在,但因为成本太高,所以在一般的商业上无法使用。...
“大胆的灵感”促成京瓷大飞跃
这项技术开发成功,成了京瓷飞跃发展的契机。当时硅谷的半导体厂家蜂拥来到京瓷,要求京瓷为他们生产陶瓷封装。各个厂家要求的形状不同,“请为我们制造这种形状的这样的产品”,他们都来访问京瓷,一时门庭若市。特别是英特尔公司,在诺伊斯领导期间一直使用京瓷的陶瓷封装。在IC发展繁盛的时期,京瓷持续提供这种陶瓷封...
从“口香糖”灵感产生的新概念
上西先生在拜访这些美国客人的时候,对方的技术员提出如下诉求:“为了发挥新的IC的功能,现有的靠压制成型的、形状简单的陶瓷零件已经不能满足要求。”“硅对于环境变化的适应力很差,必须将它与外部的空气隔绝,不受温度和湿度快速变化的影响。而且外来的电信号输入以后,经过两层电路再输出信号,希望你们做出这样的东...
京瓷进军海外和硅谷的兴起
下面讲半导体封装的开发。虽然我们成功开发了前面谈到的陶瓷新材料,但是在当时的日本,愿意使用的客户却不多。当我们去拜访当时日本著名的电器厂家比如东芝、日立、索尼等的研究室,拿着样品问他们“能不能考虑采用我们的产品”,他们都不理不睬。无奈之下,我就同上西阿沙先生(后来京瓷的副社长)商量,决定去美国找市场...
相信能力无限,持续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
之所以能够开发出这样的材料和产品,或许大家会认为,这是天才,是头脑特别聪明。这是不对的。无论如何必须开发成功,思考再思考,当我持续怀抱这一强烈愿望的时候,偶然踩上了石蜡,那是前辈研究员不小心掉落在实验室地上的,我由此产生灵感,再把这一灵感变成了现实。如此而已。无论在人生中还是在工作中,这样的灵感必然...
从石蜡想到“炒饭方式”
某天,夜深了,尽管做实验已经很疲倦,但我心里还在想,有没有不加杂质而可以成型的方法呢?这时候,不经意之间,我的脚被实验台旁的某个东西绊了一下,“把东西乱搁在这种地方,太不像话了”,我正想把它一脚踢开时,发现鞋子上沾上了一种黏滑滑的东西,把它拿起来一看,原来是提炼石油时产生的一块石蜡。它在常温时呈固态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