攀登哪座山决定了人的活法
A君说“讨厌那种活法”,他的企业有那种水平就够了。换句话说,首先,重要的是经营者希望把公司经营“成为怎样的企业”。
因此,当想要求包括自己在内的全体员工提高心性、切磋琢磨,实现出色的经营时,您必须告诉员工:“我希望公司成为这样的企业。所以,我们要这么做。”比如,假如您希望把公司变为京瓷这样的企业,就要模仿稻盛先生,学习他的做法。
但是,并不是活法一样,公司就一定能变成这个样子,并没有一个这样的固定模式。比如,本田宗一郎社长和藤泽武夫副社长,他们两位的思维方式决定了本田技研的存在。所以,松下幸之助先生的思维方式塑造了松下;井深大和盛田昭夫的思维方式塑造了索尼。因此,没有什么“井深先生的思维方式不对,我的才对”的说法,两种思维方式无法比较。这不在讨论范围之内。
因此,当您说“我想这么做”的时候,谁也没有资格说:“不行,那样做太苛刻了,太没有器量了。”应该选择怎样的活法,取决于对前进道路的选择。
京都有一家D先生的企业。这位D先生也是风险型公司。虽然他是我们的前辈,却在报纸杂志上这么说道。
“京瓷社长的思维方式有点过于苦行僧式了,他对自己很苛刻的同时对员工也非常苛刻,那种活法很有问题。
“我们公司从成立开始,就把追求轻松快乐当作社训。企业这种东西必须让人轻松快乐。让员工觉得,自己的公司很轻松,很快乐,很乐意去公司上班,否则,没有人能在一家公司工作一辈子。这个社训为我们公司聚集了全日本杰出的优秀技术团队,他们制造的优秀产品销往全世界,创造了令人瞩目的业绩。”
然而,D公司创业以来,过了将近50年,销售300亿日元,利润不过十来亿日元水平。D先生把自己的经营和我经营京瓷相比较,认为我有问题,这本身就是错误的。他应该这么说:“我们在这个行业努力了50年,创造出300亿日元的销售额,十几亿日元的利润。要把企业经营到这种程度,就算社训是轻松享乐也做得到。”
“选择那种活法自己也辛苦,员工也很累,我不喜欢。但是,稻盛先生凭着那种活法,在短短的34年中成就了那样了不起的企业”,如果他这么说,别人还好理解。如果不这么说,只是说什么“太苦行僧了”,把完全不可比的东西相提并论,这才有问题。
就是说,相互理解包容、相互安慰本身并没有对错之分。首先必须讨论想走哪条路,想去到哪个目的地。然后,为了到达那个目的地,才不得不选择这样的活法、按照这样的步骤前进。
登山也一样,爬爬身边的小山丘,和攀登富士山—不!是喜马拉雅山,所需要的登山技术有巨大差别。就算能轻松愉快地徒步爬上小山,并不等于拥有攀岩技巧,能够登上高峰。首先,在一开始就应该讨论要爬上哪座山。
总之,不经过对目的的探讨,而只是比较活法,结果就会有人说对,有人说错。经济评论家和企业经营评论家往往都这样,有些东西本来不应该放在一起比较,他们却对其大加对比、议论。
您身为经营者,想攀登哪座山呢?我认为,您必须清清楚楚地把目标定下来。